中美吉隆坡会谈传出重磅消息!五大共识达成
当地时间10月25日至26日,马来西亚吉隆坡,中美经贸磋商达成基本共识!中方牵头人、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方牵头人、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和贸易代表格里尔,经过两天紧张博弈,就五大核心议题敲定初步方案 。
谈判背景:
从“极限施压”到“被迫对话”
此次磋商的启动,本身就是中美双方“压力平衡”的结果:
1. 美方:强硬牌打脱了,内部现乱了
10月以来,美方的“施压组合拳”堪称密集:
-
规则层面:启动针对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301条款”调查,威胁自11月1日起对中国输美产品加征100%关税;
-
产业层面:推出“50%规则”,将中资控股比例超50%的境外企业纳入出口管制清单,直接覆盖半导体、航天材料等20余个关键行业;
-
节奏层面:自马德里会谈后20天内,密集出台20项对华限制措施,试图以“高频打压”逼中方让步。
但这一系列操作,很快引发美方内部的“供应链危机”:中方加强稀土出口审批后,全球稀土加工产能占比超92%的优势直接显现——10月9日至11日,氧化镝(高端磁体核心材料)价格从4万美元/吨暴涨至5.2万美元/吨,涨幅达31%。受此影响,美国高通、英特尔等芯片企业被迫延迟向汽车厂商交货,特斯拉得州工厂因稀土磁体短缺暂停部分产线,甚至美国国防部披露“部分导弹项目因材料断供延期”。
压力下,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全国制造商协会联名致信白宫,要求“审慎对华政策”;五角大楼也向特朗普反馈“国防供应链风险加剧”。最终,对华鹰派代表、商务部长卢特尼克被排除在吉隆坡代表团之外,由财政部长贝森特与贸易代表格里尔主导谈判——美方的策略,从“单边强硬”转向“务实妥协”。
2. 中方:底线清晰,反制精准
面对美方施压,中方的应对呈现“刚柔并济”的特点:
-
立场层面:中国驻美大使馆明确回应“已严格履行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反对美方失实指控”,拒绝为莫须有的“履约问题”让步;
-
反制层面:采取“精准打击+多元替代”策略——稀土出口实施“逐单核查”,同时扩大巴西、阿根廷大豆进口(当前巴西大豆占中国进口份额已超60%),并适度减持美债,降低对美经贸依赖;
-
谈判基调:明确“对等权益”原则,提出“美方先取消不合理制裁,再谈后续合作”,并强调“关税豁免不能作为稀土出口放松的筹码”,为磋商划定不可突破的底线。
3. 全球经济:中美脱钩的代价,谁都扛不起
作为全球前两大经济体,中美经贸摩擦的外溢效应已波及全球: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公开表示,“世界经济增速低于预期,中美贸易不确定性是核心风险之一”;
-
世界贸易组织(WTO)总干事伊维拉更发出警告,“若中美经济实质性脱钩,长期将导致全球经济产出减少7%”。
在此背景下,吉隆坡磋商不仅是中美双边的“止损谈判”,更是全球供应链稳定的“关键变量”。
经过两天的紧张磋商,中美双方围绕五大关键议题达成基本共识,后续将进入“细节敲定+内部报批”阶段,具体成果可从三方面解读:
1. 直接利好市场的“关税与贸易共识”
-
关税暂停期延长:双方同意延长原定11月10日到期的对等关税暂停期(具体时长待细节确认),直接避免了进出口企业贸易成本的即时跳涨,也为11月APEC峰会的进一步谈判争取了时间窗口。
-
芬太尼问题“关税调整+合作”双突破:美方有可能取消此前对中国开征的20%芬太尼关税,同时双方达成“芬太尼禁毒执法合作框架”,包括信息共享、联合打击跨境走私等内容。这一共识既回应了美方“药品供应链安全”的核心关切,也为中美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搭建了桥梁;
-
农产品贸易扩容:针对美方关注的大豆进口问题,中方同意“进一步扩大贸易”,但并未承诺恢复至摩擦前规模。当前中国大豆进口已实现多元化,巴西等国占比持续提升,此次扩容更多是“互利共赢”的平衡举措,而非单方面让步。
-
美方301船舶收费措施“降温”:双方就美对华造船业及海事物流的“301港口附加费”达成初步解决方案,探讨“取消或修订不合理收费标准”的可行性。这一安排将减少美方对中国航运企业的歧视性限制,稳定全球海事运输产业链的成本预期 ;
-
出口管制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尽管在半导体、高端制造等领域仍存分歧,但双方同意就出口管制议题建立“定期沟通渠道”——中方明确“反对单边封锁和长臂管辖”,美方则承诺“审慎评估出口管制清单,避免过度扩大范围”。这一机制为缓解科技领域紧张态势迈出了关键一步。
3.机制化建设的“长期共识”
双方一致同意“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下,充分发挥经贸磋商机制作用”,未来将通过定期沟通管控分歧。这一机制化安排意味着,中美经贸关系将从“零散博弈”转向“规则化对话”,减少短期政策波动对市场的冲击,为长期稳定奠定基础。
此次共识落地,为全球市场注入“短期确定性”,但不同板块的受益程度呈现明显分化:
外部最大不确定性缓解后,A股市场信心显著修复。过去几年,中美摩擦始终是悬在A股上方的“阴云”,此次共识落地将推动观望资金入场——当前A股优质公司估值处于历史相对低位,叠加中国经济“产业升级(从制造到智造)+内需扩容”的内在动能,市场有望冲击4000点心理关口,甚至触摸十年新高。
-
直接受益板块:与全球贸易紧密相关的港口航运、电子元器件(果链、T链)、先进制造板块,将迎来估值修复行情;北美算力相关企业也因关税压力缓解,订单预期改善。
-
中性偏好板块:核心科技领域(AI算力芯片、半导体设备)虽未完全解除限制,但出口管制“对话机制”的建立,使其从“单边压制”转向“中性偏好”,资金关注度有望提升。
-
短期承压板块:稀土、黄金等“避险资产”需求边际下降,稀土板块或因出口管制预期缓和出现短期调整,但长期来看,中国稀土战略资源地位未变,板块回调后仍具配置价值。
2. 全球市场:大宗商品与股市“同步回暖”
-
农产品与稀土价格“稳中有调”:大豆期货价格企稳回升,10月23日国内豆粕期货日内收涨近2%,后续随进口扩容,价格将逐步回归合理区间;稀土价格因出口管制预期缓和出现短期回落,但氧化镝等关键品种仍受全球供应链紧张支撑,长期供需缺口未改。
-
全球股市“风险偏好回升”:港股受益于美联储降息周期与中美共识双重利好,流动性与估值同步改善;美股科技股(尤其是依赖中国供应链的企业)也将因成本压力缓解迎来上涨,若A股回调,将是外资增配的重要时机。
未来展望:“边谈边打”
成常态,两大节点需关注
尽管吉隆坡磋商取得突破,但中美经贸关系的“结构性分歧”(如科技领域竞争、产业格局博弈)并未消失,未来仍可能出现反复,具体需关注两大关键节点:
1. 短期: 11月APEC峰会前的“细节落地+内部审批”
-
双方需完成各自国内审批程序(美国需国会审议相关关税及贸易条款),并在11月APEC峰会前敲定“关税暂停期时长、出口管制调整清单”等细节;
-
若11月10日关税暂停期到期前,双方未完成正式延期协议,可能再次引发经贸摩擦升级,需警惕美方政策反复的风险。
2. 长期:“竞合平衡”成常态,投资者需“稳中求进”
-
配置策略上,优先选择“国产替代+全球受益”的双重逻辑板块,如AI算力芯片、半导体设备(国产替代)、港口航运(全球贸易回暖)高端制造(内需+出口双驱动);
-
风险防范上,关注美方鹰派势力的“反制动作”,避免单一板块过度集中;同时,跟踪美联储加息、地缘政治等外部变量对市场的扰动。
吉隆坡磋商的成果,是中美在“斗则俱伤”现实下的“战术缓冲”——核心成果集中在“可操作领域”,但科技封锁、资源博弈等结构性矛盾仍未解决。
对中国而言,“底线思维+精准反制+朋友圈扩容”仍是长期策略:既要以稀土、技术自主构建反制韧性,也要加速与东盟、南美等区域的贸易合作,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对投资者而言,短期可把握“关税缓和+市场修复”的机会,长期则需锚定“国产替代、高端制造”等自主可控主线——毕竟,真正的确定性,从来不是靠谈判得来的,而是靠自身产业升级练出来的。
最近更新
更多>>
- 中美吉隆坡会谈传出重磅消息!五大共识达成2025-10-29
- 人民日报钟声:共同维护好来之不易的磋商成果2025-10-28
- 2025稀土出口管制带来的后续影响,趋势研判2025-10-27
- 中国稀土出口管制再扩围,深层逻辑解读2025-10-24
- 美日稀土技术的合作与布局2025-10-23
- 10.9稀土管制重点一览2025-10-20
- 稀土|管制力度全面升级,稀土价值重估正当时2025-10-20
- 2025新形势下,企业应如何应对出口管制2025-10-16
- 中美贸易博弈展望:未来三种路径2025-10-13
- 稀土永磁产业未来趋势研判2025-10-11
热点文章 更多>>
- 稀土永磁产业未来趋势研判2025-1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