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 首页
  • 关于商会
  • 商会动态
  • 公告通知
  • 行业资讯
  • 国家磁性材料产业计量测试中心
  • 展会信息
  • 政策法规
  • 预警信息
  • 会员风采
  • 磁性材料小知识
  •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 新型磁自旋材料有望成就未来内存

新型磁自旋材料有望成就未来内存

时间:2017-09-14 14:14:00 来源:
       skyrmion材料的稳定性可用于实现未来的内存。就像许多新兴的内存技术一样,其潜力在于让组件能在使用更少功率的情况下容纳更多的信息…
       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 * STAR)和南洋理工大学(NTU)的研究人员制作出一种新型薄膜材料,可用于控制一种称为“磁斯格明子”(magnetic skyrmions)的磁自旋架构大小和密度——这种磁自旋架构是打造基于skyrmion的内存组件之关键。
       A * STAR/NTU的这项最新发现已刊登于《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期刊中。该研究报告的主要作者—— 研究人员Anjan Soumyanarayanan指出,“斯格明子”(skyrmion)理论上是由英国物理学家Tony Skyrme在1962年提出的。1989年首次出现有关磁斯格明子的预测,并于2009年时被发现如同结晶材料一样存在-250℃的极低温下。
       Soumyanarayanan说:“这温度真的很低,而且几乎无法使用。”
       从而时起,这种材料在内存的应用一直相当激励人心,特别是在2013年经由连续的金属堆栈中发现室温skyrmion之后。他说:“那真是改写了原有游戏规则。”
       Skyrmion材料的稳定性是实现未来内存愿景的一部份。就像许多新兴的内存技术一样,其潜力在于让组件能在使用更少功率的情况下容纳更多的信息。Soumyanarayanan说:“它们真的非常小,而且极其稳定。”
       他并补充说,其潜力并不只是实现较小的非挥发性内存组件,而是更小一个数量级。“skyrmon甚至可能影响几十年的内存开发蓝图。”
       A * STAR/NTU的研究论文中描述了研究人员如何为这些微小的skyrmion进行电气检测——这些微小颗粒状的磁性结构,比红血球更小约400倍。它们可以用磁性材料制成,而其于小尺寸时的稳定性则使其成为内存组件的理想选择。 在均匀磁化背景下的磁斯格明子(magnetic skyrmions)数组
       在一般的铁磁体中,磁矩或自旋均相互平行排列,以形成任意尺寸的均匀磁化状态。相形之下,Soumyanarayanan解释说,skyrmion则是一种尺寸受限的自旋结构。在skyrmion中心的旋转点与背景相反。以对掌方式围绕着中心旋转,并顺利地恢复至背景方向。skyrmion围绕中心旋转的自旋结构有点类似在水池中所生产的漩涡。
       但是,以skyrmion的发生行为来思考可能更有用。他说,skyrmion表现的就像纳米级磁性颗粒,可以用磁性显微观察到,包括其自行组织成循序的阵序或晶格。他们可以透过电流单独制作、移动以及删除。他说:“他们就好像是棋盘上的棋子一样。”
       研究人员们为skyrmion开发了一种新的多层薄膜平台,由铱(Ir)、铁(Fe)、钴(Co)和铂(Pt)分层依序堆栈。Soumyanarayanan说:“这四个分层被重复堆栈数次,以产生完整的堆栈结构。”多层膜使用溅射技术沉积在CMOS兼容的硅基底上,这是目前用于商业开发内存组件的制造工艺。
       “这种材料平台让我们能直接控制磁的相互作用,藉由改变建构层的厚度,管理skyrmion的特性。这使我们得以将skyrmion的大小改变2倍,提高其稳定度与密度达10倍。”Soumyanarayanan说,它还让研究人员针对组件要求量身打造skyrmion配置,同时采用业界兼容的制造技术。研究人员还展示了环境skyrmion的电子检测,即所谓的“霍尔效应”(Hall),这也是实现组件应用所必需的。 左:以Ir/Fe/Co/Pt依序堆栈的多层堆栈;右:放大其中的一个Ir/Fe/Co/Pt堆栈
       A*STAR和NTU在两年多前展开了一个关于skyrmion的共同研究计划,并且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进行实验和模拟,最终确认了这种特定的多层堆栈结构非常适合解决这个问题。Soumyanarayanan表示:“到目前为止,这是一种由可调谐skyrmion组成的独特材料。”
       Soumyanarayanan指出,尽管全球各地的几个研究团队在2015-16年间发现了室温skyrmion,但却无法发展出可调谐的skyrmion特性或电气检测,但这却是将薄膜移至组件的关键要素。美国加州劳伦斯伯克利(Lawrence Berkeley National Laboratory;LBNL)实验室也一直在与A*STAR和NTU合作进行相关研究。
       研究人员必须克服的下一个障碍是在制造组件的同时,也确保磁性的一致。Soumyanarayanan说,在纳米结构中管理skyrmion稳定性的实体机制及其读写等节,还有待完全确定,尽管他对此抱持乐观看法,但并不打算揣测时间表。“一旦我们能以更合理的电气参数,在组件中证实具确定性的读取与写入,并证实这些现象的可扩充性与可重复性,那么就意味着这项技术成熟,足以实现商用化了。”



来源:中国稀土行业协会

最近更新 更多>>

  • 稀土产能全球前三,宁波韵升2025-06-11
  • 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材料|稀土永磁材料2025-06-05
  • 中国反制手术刀,它比关税更要命? 2025-06-05
  • 稀土产业进出口报告:一季度前十大出口国家都有谁?2025-05-22
  • 稀土行业观察:供需格局改善趋势下关注结构性机会2025-04-11
  • 行业协会:中国稀土企业将确保相关物项不被用于军事目的或敏感领域2025-04-11
  • 中国稀土集团董事长: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建设世界一流稀土企业集团2025-03-06
  • 迎接人形机器人“落地” 稀土磁材企业纷纷扩产2025-03-06
  • 刘雷云会见中国十五冶金建设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梁磊一行2025-03-06
  • 中国北方稀土5个项目荣获2024年度稀土科学技术奖2025-02-24

热点文章 更多>>

  • 中国北方稀土5个项目荣获2024年度稀土科学技术奖2025-02-24
Copyright 2014-2020, 版权所有宁波市磁性材料商会 联系我们
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3362号
TCP/IP备案:浙ICP备1404300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