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战争:中国挖空国土出口不赚钱 日本获利10倍
时间:2016-11-28 13:54:00 来源:
邓小平曾说: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 中国的稀土产量一度占到全球的90%,但这种足以和石油媲美的战略资源却在长达几十年
邓小平曾说:“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
中国的稀土产量一度占到全球的90%,但这种足以和石油媲美的战略资源却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持续廉价甚至亏损出口。而日本美国从中国低价进口深加工后转手获利十倍,或者干脆封存不用,储备量早已可供使用数十年。
围绕这一战略资源,中、日、美等国家在半个多世纪中展开了激烈的博弈。但几十年的风起云涌之后,中国依然没有掌握稀土的定价权。更严重的是,中国的稀土资源经历多年过度开采之后面临枯竭,而世界其他储量大国在过去几十年几乎都已经停止开采。
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稀土产品供应商—北方稀土。2016年前三季度营收35.65亿,净利润只有不到3500万元,利润微薄,净利润率不足1%。如果排除约5636万元的政府补助,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亏损。
挖空国土供应全球几十年之后,中国未来恐怕将面临巨大的稀土危机。
前奏:留美博士归国报效 刻苦钻研打破封锁
稀土有“工业维生素”、“工业黄金”之称,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17种金属元素的统称。稀土元素在国防、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比如:充当激光、超导等工业的润滑剂,用于提高导弹钢材的性能等。拦截导弹的制导系统中就使用了稀土元素,而雷达如果不使用由稀土所制成的磁铁,则会“失明”。
稀土被人类发现、了解和利用,已有200多年历史。尽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储备国,由于国外技术封锁,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稀土开采方式还极度落后。直到“稀土之父”徐光宪在科研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大多先进技术的发明过程总延续了这样的套路:青年学子赴“西洋”学习,学成后毅然回国,补足中国技术短板。“稀土之父”徐光宪也是如此。
1951年,31岁的留美博士徐光宪回国。1975年提出了稀土串级萃取理论,稀土元素的提取时间和成本被大大缩减。
1978年,徐光宪开办“全国串级萃取讲习班”,把科研成果在国营工厂里无偿推广。几年前仍被国外企业当作高度机密的稀土分离技术,成了一项就连中国的乡镇企业都能掌握的工艺。
挖空国土供应全球 战略资源疯狂贱卖
外国的技术封锁被打破,中国迅速成为稀土开采大国。
但新的问题随之产生。让归国报效的徐光宪没有想到的是:在商业利益刺激下,中国稀土行业迅速陷入过度开采、无序竞争、廉价出口、走私横行的困境。
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开始大规模开采稀土并出口。在低廉的开采成本下,中国廉价稀土快速占领市场,大部分国家因此停止了稀土的开采。
国务院新闻办2012年发布的《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简称《白皮书》)称:中国的稀土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23%,却承担了世界90%以上的市场供应。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稀土开采、选冶、分离存在的落后生产工艺和技术,严重破坏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酸化,使得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计算:到2005年中国稀土产量已经占到了全球产量的96%以上,2010年时甚至占到97%以上。
尽管中国供应了全球9成以上的稀土,但行业内的恶性竞争使得稀土价格持续走低,中国并没有掌握稀土的定价权。
“1995年至2005年的10年间,我们以很低的价格出口高纯度优质稀土,损失至少55亿美元,使日本和韩国等国在低价的时候储备了够使用20年的稀土。”稀土之父徐光宪曾作出这样的估算。
在中国廉价且不加限制地出售稀土之际,美日欧多国趁机收购并储存了大量稀土,反而将自己国家的稀土资源进行战略封存。
这已经不仅仅是商业层面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战略的问题。2005年至2006年,已经身为中科院院士的徐光宪联合14位院士两次上书国务院,呼吁保护我国的稀土资源。很快得到政府的回应,2007年国家开始限制稀土产量。事实上,早在1998年中国就颁布了稀土出口配额制度,希望改变廉价出口的局面。
但收效甚微,除了行业恶性竞争外,疯狂的走私,也让稀土资源迅速外流。《白皮书》透露:2006年至2008年,国外海关统计的从中国进口稀土量,比中国海关统计的出口量分别高出35%、59%和36%,2011年更是高出1.2倍。中国稀土走私已经到了极其“猖狂”的地步。
稀土之战硝烟四起 美日欧联手狙击中国
为了扭转稀土被廉价出口的局面,中国实际上已经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并且和日美等国进行长了长期的博弈。
2010年中国政府将稀土出口配额从5万吨降到约3万吨,减少近四成,并大幅度提高了出口关税。
政策实施之后稀土价格开始飙升。2010年稀土出口单价由年初的5388.66美元/吨上涨至年末的6.53万美元/吨,涨了近11倍。2011年价格则上涨至历史最高位19.6万美元一吨,相当于2005年年初的36倍。
但中国保护稀土资源的举措引发了美日等国的联合反对。从中国廉价稀土中获益最多的日本更是对中国展开了系统性的“稀土战”。日本政、企、学界齐上阵,在稀土战争中使用的种种战术,让人目瞪口呆。
先是信息战。2011年日本媒体报道:日本东京大学一教授在太平洋海底发现巨型稀土矿床,产量相当于当前稀土陆地产量之和的消息。然后稀土价格暴跌38.56%,跌至12.2万美元/吨。
后来的事实证明,以现在的开采技术,即使是海底有稀土矿藏,巨额的挖掘成本也让开采得不偿失。然后价格又回升至16万美元/吨,却再也没能回到最高位。
其次是诉讼战。2012年爆发了为期两年的日、美、欧盟等针对中国的WTO关税诉讼大战。诉讼针对的品种包括稀土、钨、钼三种原材料。2014年10月,WTO稀有金属诉讼以中国败诉结束。2015年初,中国被迫废除稀土出口限额的规定。
最后是贸易战。在WTO诉讼的两年期间,日本利用之前收储的大量中国稀土,供应日本国内,减少了对中国稀土的进口。2012年中国稀土出口配额其实已经剩余过半,稀土出口配额制度形同虚设。
经过一系列的博弈,稀土价格一路雪崩,几乎回到原点。2016年9月的稀土平均出口单价只相当于2011年9月份的约12%。2015年中国稀土产量依然占全球的接近85%。
用中国资源赚钱 日本深加工获利十倍
为什么日本对中国限制稀土出口这么在意?因为日本是中国廉价稀土的最大受益国。日本国内将进口中国的稀土进行深加工,然后将制成品出售第三方国家,获利相当丰厚。
根据稀土信息网数据显示,2016年前5个月日本进口稀土金属、钇和钪及其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累计621.1吨,金额17.74亿日元,约为285.55万日元/吨,每吨进口价折合美元约为2.65万美元。而经过深加工后,制成品出口均价约3390万日元/吨,折合美元为31.41万美元/吨。售价是进口价的11.85倍。
在获取高额利润的同时,日本还限制高端稀土生产设备的对华出口。打压中国企业高级稀土金属材料的制造能力。
日本多年来一直是中国稀土最大的进口国。《白皮书》显示:2011年中国稀土出口中日本占56%,其次是美国和法国,占比分别为14%和10%。这意味着日、美、法三大国吞下了中国80%的稀土出口量。
日本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性极强。根据日本财务省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日本进口稀土1.93万吨,多半来自中国。与此同时,日本企业持续投入巨资,研究稀土的替代材料,从而降低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性。
内忧外患今胜昔 稀土危机是否有解?
单纯通过出口配额、开采配额的方式早就被证明难以扭转局面,产业整合被寄予厚望。
近两年,包括北方稀土在内的六大稀土集团在几部委的联合指导下,正谋求加快行业整合,提高行业集中度。《稀土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则明确指出:到2020年年底,六大稀土集团完成对全国所有稀土开采、冶炼分离、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整合,形成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
北方稀土2015年年报称:“稀土上游散乱发展、无序竞争的局面有所改观,稀土乱采滥挖、违法生产流通的现象初步得到遏制。下一步,国家有关部门仍将深入打击稀土违法违规行为,稀土生产管理将更加严格规范。”
经过几十年的博弈之后,中国稀土廉价出口的大格局仍未根本性扭转。这一次真的能扭转乾坤吗?不要忘记,过去几十年世界其他稀土储量大国,开采量极少,资源依然深埋地下。
经过几十年的廉价出口之后,中国会有一天沦落到高价进口稀土产品的境地吗?
来源:中国稀土行业协会
中国的稀土产量一度占到全球的90%,但这种足以和石油媲美的战略资源却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持续廉价甚至亏损出口。而日本美国从中国低价进口深加工后转手获利十倍,或者干脆封存不用,储备量早已可供使用数十年。
围绕这一战略资源,中、日、美等国家在半个多世纪中展开了激烈的博弈。但几十年的风起云涌之后,中国依然没有掌握稀土的定价权。更严重的是,中国的稀土资源经历多年过度开采之后面临枯竭,而世界其他储量大国在过去几十年几乎都已经停止开采。
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稀土产品供应商—北方稀土。2016年前三季度营收35.65亿,净利润只有不到3500万元,利润微薄,净利润率不足1%。如果排除约5636万元的政府补助,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亏损。
挖空国土供应全球几十年之后,中国未来恐怕将面临巨大的稀土危机。
前奏:留美博士归国报效 刻苦钻研打破封锁
稀土有“工业维生素”、“工业黄金”之称,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中17种金属元素的统称。稀土元素在国防、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比如:充当激光、超导等工业的润滑剂,用于提高导弹钢材的性能等。拦截导弹的制导系统中就使用了稀土元素,而雷达如果不使用由稀土所制成的磁铁,则会“失明”。
稀土被人类发现、了解和利用,已有200多年历史。尽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储备国,由于国外技术封锁,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稀土开采方式还极度落后。直到“稀土之父”徐光宪在科研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大多先进技术的发明过程总延续了这样的套路:青年学子赴“西洋”学习,学成后毅然回国,补足中国技术短板。“稀土之父”徐光宪也是如此。
1951年,31岁的留美博士徐光宪回国。1975年提出了稀土串级萃取理论,稀土元素的提取时间和成本被大大缩减。
1978年,徐光宪开办“全国串级萃取讲习班”,把科研成果在国营工厂里无偿推广。几年前仍被国外企业当作高度机密的稀土分离技术,成了一项就连中国的乡镇企业都能掌握的工艺。
挖空国土供应全球 战略资源疯狂贱卖
外国的技术封锁被打破,中国迅速成为稀土开采大国。
但新的问题随之产生。让归国报效的徐光宪没有想到的是:在商业利益刺激下,中国稀土行业迅速陷入过度开采、无序竞争、廉价出口、走私横行的困境。
上世纪 90 年代,中国开始大规模开采稀土并出口。在低廉的开采成本下,中国廉价稀土快速占领市场,大部分国家因此停止了稀土的开采。
国务院新闻办2012年发布的《中国的稀土状况与政策》白皮书(简称《白皮书》)称:中国的稀土储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23%,却承担了世界90%以上的市场供应。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稀土开采、选冶、分离存在的落后生产工艺和技术,严重破坏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酸化,使得农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计算:到2005年中国稀土产量已经占到了全球产量的96%以上,2010年时甚至占到97%以上。
尽管中国供应了全球9成以上的稀土,但行业内的恶性竞争使得稀土价格持续走低,中国并没有掌握稀土的定价权。
“1995年至2005年的10年间,我们以很低的价格出口高纯度优质稀土,损失至少55亿美元,使日本和韩国等国在低价的时候储备了够使用20年的稀土。”稀土之父徐光宪曾作出这样的估算。
在中国廉价且不加限制地出售稀土之际,美日欧多国趁机收购并储存了大量稀土,反而将自己国家的稀土资源进行战略封存。
这已经不仅仅是商业层面的问题,而是关系到国家战略的问题。2005年至2006年,已经身为中科院院士的徐光宪联合14位院士两次上书国务院,呼吁保护我国的稀土资源。很快得到政府的回应,2007年国家开始限制稀土产量。事实上,早在1998年中国就颁布了稀土出口配额制度,希望改变廉价出口的局面。
但收效甚微,除了行业恶性竞争外,疯狂的走私,也让稀土资源迅速外流。《白皮书》透露:2006年至2008年,国外海关统计的从中国进口稀土量,比中国海关统计的出口量分别高出35%、59%和36%,2011年更是高出1.2倍。中国稀土走私已经到了极其“猖狂”的地步。
稀土之战硝烟四起 美日欧联手狙击中国
为了扭转稀土被廉价出口的局面,中国实际上已经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并且和日美等国进行长了长期的博弈。
2010年中国政府将稀土出口配额从5万吨降到约3万吨,减少近四成,并大幅度提高了出口关税。
政策实施之后稀土价格开始飙升。2010年稀土出口单价由年初的5388.66美元/吨上涨至年末的6.53万美元/吨,涨了近11倍。2011年价格则上涨至历史最高位19.6万美元一吨,相当于2005年年初的36倍。
但中国保护稀土资源的举措引发了美日等国的联合反对。从中国廉价稀土中获益最多的日本更是对中国展开了系统性的“稀土战”。日本政、企、学界齐上阵,在稀土战争中使用的种种战术,让人目瞪口呆。
先是信息战。2011年日本媒体报道:日本东京大学一教授在太平洋海底发现巨型稀土矿床,产量相当于当前稀土陆地产量之和的消息。然后稀土价格暴跌38.56%,跌至12.2万美元/吨。
后来的事实证明,以现在的开采技术,即使是海底有稀土矿藏,巨额的挖掘成本也让开采得不偿失。然后价格又回升至16万美元/吨,却再也没能回到最高位。
其次是诉讼战。2012年爆发了为期两年的日、美、欧盟等针对中国的WTO关税诉讼大战。诉讼针对的品种包括稀土、钨、钼三种原材料。2014年10月,WTO稀有金属诉讼以中国败诉结束。2015年初,中国被迫废除稀土出口限额的规定。
最后是贸易战。在WTO诉讼的两年期间,日本利用之前收储的大量中国稀土,供应日本国内,减少了对中国稀土的进口。2012年中国稀土出口配额其实已经剩余过半,稀土出口配额制度形同虚设。
经过一系列的博弈,稀土价格一路雪崩,几乎回到原点。2016年9月的稀土平均出口单价只相当于2011年9月份的约12%。2015年中国稀土产量依然占全球的接近85%。
用中国资源赚钱 日本深加工获利十倍
为什么日本对中国限制稀土出口这么在意?因为日本是中国廉价稀土的最大受益国。日本国内将进口中国的稀土进行深加工,然后将制成品出售第三方国家,获利相当丰厚。
根据稀土信息网数据显示,2016年前5个月日本进口稀土金属、钇和钪及其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累计621.1吨,金额17.74亿日元,约为285.55万日元/吨,每吨进口价折合美元约为2.65万美元。而经过深加工后,制成品出口均价约3390万日元/吨,折合美元为31.41万美元/吨。售价是进口价的11.85倍。
在获取高额利润的同时,日本还限制高端稀土生产设备的对华出口。打压中国企业高级稀土金属材料的制造能力。
日本多年来一直是中国稀土最大的进口国。《白皮书》显示:2011年中国稀土出口中日本占56%,其次是美国和法国,占比分别为14%和10%。这意味着日、美、法三大国吞下了中国80%的稀土出口量。
日本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性极强。根据日本财务省数据,今年前三季度日本进口稀土1.93万吨,多半来自中国。与此同时,日本企业持续投入巨资,研究稀土的替代材料,从而降低对中国稀土的依赖性。
内忧外患今胜昔 稀土危机是否有解?
单纯通过出口配额、开采配额的方式早就被证明难以扭转局面,产业整合被寄予厚望。
近两年,包括北方稀土在内的六大稀土集团在几部委的联合指导下,正谋求加快行业整合,提高行业集中度。《稀土行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则明确指出:到2020年年底,六大稀土集团完成对全国所有稀土开采、冶炼分离、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整合,形成科学规范的现代企业治理结构。
北方稀土2015年年报称:“稀土上游散乱发展、无序竞争的局面有所改观,稀土乱采滥挖、违法生产流通的现象初步得到遏制。下一步,国家有关部门仍将深入打击稀土违法违规行为,稀土生产管理将更加严格规范。”
经过几十年的博弈之后,中国稀土廉价出口的大格局仍未根本性扭转。这一次真的能扭转乾坤吗?不要忘记,过去几十年世界其他稀土储量大国,开采量极少,资源依然深埋地下。
经过几十年的廉价出口之后,中国会有一天沦落到高价进口稀土产品的境地吗?
来源:中国稀土行业协会
最近更新
更多>>
- 刘雷云拜会中国五矿集团总经理、党组副书记陈得信2024-12-06
- 正海磁材谢宏祖教授荣膺 “推动中国钕铁硼永磁产业发展杰出贡献奖”2024-12-06
- 喜报!中国稀土集团所属牦牛坪稀土矿山入选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矿业行业)名录2024-12-02
- 刘雷云会见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何宏平2024-11-25
- 刘雷云出席2024(第七届)中国稀土论坛并致辞2024-11-25
- 稀土央企换帅!将适时推进内外部重组2024-11-22
- 中科三环申请永磁体局部区域退磁专利,实现永磁体局部退磁2024-11-20
- 北方稀土拟合资成立新公司 建设高性能钕铁硼磁性材料项目2024-11-01
- 韵升强磁获评2024年全国质量标杆典型经验2024-10-31
- 刘雷云到广晟有色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2024-10-17
热点文章 更多>>
- 刘雷云到广晟有色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