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资源竞争的宏大格局之中,稀土无疑是一枚极具分量的棋子。最近,由法国和日本合资兴建的全球规模最大的稀土回收厂在法国的拉克小镇动工建设,此消息仿若巨石坠入平静的湖面,泛起层层波澜,吸引了众多目光,甚至有部分人怀疑中国的稀土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了。不过,当深入分析这场涉及万亿价值的资源争夺时,就能够发现中国的稀土优势依旧坚如磐石。国外媒体也接连表明:存在三大致命弱点!

法日合作建造的卡雷斯特稀土回收厂,乍一看确实势头强劲。这个工厂每年能够处理7000吨废旧磁铁与矿石,并且宣称可产出1400吨稀土氧化物。法国总统与日本首相亲自参与了该厂的奠基仪式,日本迫不及待地连夜签订长期采购合同,斯特兰蒂斯汽车也急切地预定产能,这一连串的举动似乎表明中国稀土市场将有很大一块份额被分走。
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中国海关的数据做出了强有力的回应。在2024年的前三季度,稀土出口的平均价格大幅下降了40%,每吨仅仅剩下0.9万美元,这个价格相较于六年前还要低6%。在这一数据背后所体现的,并非中国稀土产业的衰败,而是中国稀土产业强大的市场调控能力以及深厚的底蕴。
首先来审视一下中国稀土的情况。全球36%的稀土储量由内蒙古的白云鄂博矿提供支撑,而全球70%的中重稀土蕴藏于南方离子矿之中。对于高端制造领域极为关键的14纳米光刻机而言,其所使用的钕铁硼永磁体,中国的产量在全球占比达到92%。哪怕是美国芒廷帕斯矿开采出的稀土精矿,其中的98%也不得不运到中国来进行加工。这些数据明确地显示,在稀土资源的储量、产量以及加工能力等方面,中国有着绝对的主导权。

法日的这一番举动看似壮志凌云,实则存在三个致命的问题。其一为成本无底洞。建造这个稀土回收厂时,要投入1.06亿欧元的补贴,再加上日企1.1亿的投资,而这仅仅是初始阶段。在后续的运营里,设备的保养、技术的研发、人力方面的成本等各类花销都会接连出现。这么庞大的资金投入,在长期运营中能否达成盈利,实在是让人存疑。
再者就是技术方面存在的不足。中国稀土回收成本仅仅是欧美的三分之一,这样巨大的优势是法国和日本难以望其项背的。厦门大学的林伯强教授坦率地说:“法国的工厂一经投产就会面临亏损!”中国在稀土回收技术领域经过多年的研发与实践,已经构建起一套成熟、高效并且成本低廉的技术体系。然而法国和日本在稀土回收技术方面的积累比较薄弱,想要在短时间内追赶上中国,这几乎是一项无法达成的任务。

最终面临的是原料危机。日本向澳大利亚购入的稀土矿,其分离技术仍需交由中国来代劳。这表明法国和日本所谓的“远离中国”的行动,在原料供应与技术支持方面根本就难以摆脱对中国的依赖。缺乏中国的技术,它们所拥有的稀土矿就像一座没有钥匙的宝藏,无法被转变为实际可使用的稀土产品。这种原料危机,从根源上撼动了法日稀土回收厂的发展基础。
于稀土的这场博弈里,美国所处的境地亦是难堪。每架F - 35战斗机需耗用417公斤稀土,核潜艇更是直接达到4吨之多。特朗普大力投入17亿美元在格陵兰购地探矿,然而购回的稀土有98%仍需运往中国进行提纯。这有力地表明,中国在稀土提纯技术上的领先优势,是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
中国稀土之所以有着坚不可摧的优势地位,一方面是因为其拥有雄厚的资源储备以及超强的加工实力,另一方面则是源于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与产业的逐步升级。在中国的稀土领域,研发投入一直在不断增加,技术创新得到积极推动,资源利用的效率得以提高,生产成本也有所降低。并且,中国正在踊跃开拓稀土的应用范围,促使稀土产业朝着高端、智能的方向迈进。

在法日等国带来挑战的情况下,中国的稀土产业需要坚守战略定力,持续施展自身的优势,强化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一同推进全球稀土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与此同时,还得对部分国家的不正当竞争手段保持警觉,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
总而言之,法国和日本着手兴建的全球规模最大的稀土工厂,表面上看起来来势很猛,可实际上却难以对中国稀土的王牌地位产生动摇。在这场涉及价值高达万亿的资源竞争当中,中国依靠着雄厚的基础、强劲的技术力量以及不断的创新能力,必定会持续在全球稀土产业的发展趋势中处于引领地位。